参观校园、现场听课、聆听介绍、校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的参与,让我更加坚信,福安一中真正突破了素质教育与高考教育不能兼容这一瓶颈。这不仅从其实施课改三年后高考本一升学率由原来的30%提升到70%可以看出,更可以从其课堂中的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全心投入等看出其必然结果借 鉴<
苏锦绣校长坦言,有今天这个成果,是他担任这所学校校长
15年来苦苦探寻的结果,其间也走了很多弯路。四年前的十几年里,他们都一直在寻找突破本一上线率的路子,无论怎么努力,总是难以突破
30%的关口。
2010年,他们意识到,寻求突破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必须从改变思想着手,因此有了“思想的破冰之旅”,继而冲破阻力,探索机制;顶层设计,构建模式;行政推进,立体实施,然后才有了今天的“还原天性”。
他们曾经的困惑,我们也曾经深刻感知到,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依然“拥有”。陈琼莹副校长总结了传统课堂困惑的五种形式:“唱独角戏”、“一厢情愿”、“以偏概全”、“事后诸葛”、“制造机器”。今天福安一中已经从中走出,很显然,我们依然困惑其中。还有传统教学的“师生地位、教学关系,教育目标”的错位,我们也依然在错着全国名师吴正宪在回忆自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蓦然发现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和飞跃。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吴老师的困惑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许多老师身上,吴老师能蓦然发现,我们更多的人不是不能发现,而是发现了,但没有勇气面对吴老师敢于面对,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
?孩子们疲惫不堪,兴趣索然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更使她沉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
?这样的质疑与思考,让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这也是所有名师、所有幸福教师的起步。每一位老师都可以让自己有这个起步,但最终能成为名师、幸福教师的人却为数不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人不能坚持
★反 思
三年前,我们也在大张旗鼓地推进“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今天依然在坚持的还有多少人?这期间始终在坚持的又有几人……?更多的人刚迈出步伐,一遇困难就退缩了;更多的人还没有感受到课改的成效,就自动放弃了。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其中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教师素养等是主要因素,当然也有很多外在因素,包括各种机制不完善、社会呈现急功近利态势、学校管理不到位等等。苏锦绣校长在交流中说课改之初遇到的三大阻力是教师的观念转变难、无现成的教学辅助材料和学生的不适应。深有同感,我们无法做好不也就是受阻于这三大阻力吗?这三大阻力的软肋一定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其实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只要老师变了学生就一定会变。只要教师观念确实变了,教学的辅助材料还不就是教师的劳动成果之一吗?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取决于领导的观念转变和执行到位
首先,领导的观念要无条件先转变,而且要转变的较为彻底,领导在迟疑或稍有迟疑,一句话或一个行动,就可能动摇老师的信心
其次,领导的行动要高要求先付诸,而且要能够起示范作用,自己不做,就不可能有切身体会,不用说不能切身感受课改的好处,也一定发现不了问题,因此,就更不用说帮老师解决问题,行政的力量也就必然受阻。福安一中的苏校长在课改之初,最多的一周听了
16节,分管教学陈琼莹副校长一学年听了
260多节,所有行政人员在带头课改的同时,还要负责
第三,课改的坚持要靠制度来保证,而且这些制度要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福安一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实施细则;要构建教学模型;要建立导学案编写、修订和使用制度;要建立学习小组建设和评价制度,等等,并通过四大工程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机制管理和文化建设来落实。
★比 较
福安一中构建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五环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五环”教学模式)与我们的“五学”教学模式有何异同呢
可以肯定的说,两者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参与者;“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它们的关键要素;“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所有老师必须树立的理念;两者都只是基本逻辑框架,需要各学科和各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各学科特点的、多样课型(如新课、复习课、讲评课、习题课、实验课、阅读课等)的具体形式,实现形与神的有机融合
它们的区别首先是表述上的,列表比较如下:
“五环”教学模式
|
“五学”教学模式
|
先学先行环节
|
目标导学
|
问题反馈环节
|
自主探学
|
互动研讨环节(后教)
|
合作研学
|
当堂训练环节
|
展示赏学
|
拓展提升环节(课后)
|
检测评学
|
从表述上看,与“五学”教学模式对比“五环”教学模式似乎是少了“目标导学”、“展示赏学”两个环节,多了“问题反馈”和“拓展提升”环节。此外,其“先学先行环节”可与“自主探学环节”相对应、其“互动研讨”可与“合作研学”相对应、其当堂训练可与检测评学相对应。
其次,从理念上看,“五环”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先学后教”的理念。这种理念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关注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是教育发生的前提,其“问题反馈环节”正是对学生进行了解的重要环节。相比较面言,“五学”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以学为主”的理念。
第三,从操作上看,“五环”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先行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和“拓展提升环节”有相应的“学案”做支撑,“学案”包括课前导学案、课堂检测、当堂训练和课后拓展练习。从表面上看,该模式没有“目标导学”,实质在“先行先学环节”中目标是明确的;该模式没有“展示赏学”,实质在“互动研讨环节”中学生都在尽情展示。总体上,该教学模式可操作性更强,而且能与高考教育实现最有效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