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某次参加有关 “教师参与式发展”的课题培训会,会上听闻如下一则小故事,故事虽小,表达的深意绝非一般。故事情形大致是这样的:美国某扶贫组织想在我国国内最贫穷的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最终选定云南某贫困县。该组织香港分会的代表问村民们目前最需要什么?答:一口井。如何建这口井呢?有人提议由美方出资出人,协同村民共同建井,并要求村民肩负起维护管理的职责,换句话讲,村民从此就是井的主人。但该提议最终因为该组织对村民的能力不太放心而未执行,而是由完全由美方一手包办,建了一口井后转给村民。某天该村发生了泥石流,眼看就要将这口井给吞没,村民十分着急,赶紧打电话给远在香港的代表,说道:快,快来,你们的井就要被泥石流给淹啦!
相信各位看完故事之后,定感到十分好笑,一件在简单不过的事情,譬如找一块石板将井先临时遮住就可以了,可是村民却偏偏不做,宁愿指望那些即使做火箭也赶不来的扶贫组织人员。其实,症结并非在于村民的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关键在于村民根本就没有将自己也看作是参与整个工程的一份子,换句话讲,就是没有参与意识。此外,扶贫组织也在其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不坚信扶贫对象的能力,完全将其置身事外,一手包办,某种意义上也剥夺了扶贫对象的参与权利。
老师们一定有些不耐烦了,这跟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有何关联。其实不然,聪明的教师一定已经意识到了,在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行为就类似于故事中提及的扶贫组织所为。具体表现为:过度低估学生的能力,或者为了节省下那些看似不必要的时间,完全由教师一手包办,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做,照做就行。这当中,实行任务式教学或主体活动式教学的老师们,肯定有些会反驳道:我们的教学完全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式的呀,你怎么能说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呢?其实一个很简单的检测教学任务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是看该任务设计的由来,是学生真正内在需要的么?还是老师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意识认为学生应该需要?
说了这么多,老师们一定挺困惑的,也可能会有意识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信息技术课该如何上,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有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操作的模式呢?
老实说,对参与式学习的研究我也只是涉其皮毛,知其形而不能会其神。但我们总该大胆去尝试,只有真正尝试了才能有所体会。下面,我将以一节具体的信息技术课为依托,介绍一下现在使用较为普遍的参与式学习方式,与各位商榷。
这是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这节课让学生感悟什么是信息素养,方式采用参与式学习。这里顺便问各位老师:你们知道信息素养是什么?我相信不少信息技术老师也不能一下子回答上来,或者自己还不太清楚,只知道是一个挺抽象的概念。可是在江苏省 07年会考题中出现:我们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我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上“提高信息素养”。老师们也都清楚,学生们真明白了吗?
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决定跟学生一起来品读这个概念。
首先,参与式学习的前提是分小组,新课程实行至今,同质或异质分组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分组只是形式,我们分组的目的是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角色作用。比如:参与式学习中布置一个问题的讨论,组织者要协调好小组的讨论规则,发言者要能清晰无误地表达和归纳小组的讨论结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