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新弹出登录窗口

登录关闭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方法谈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社会实际需要,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学生中普遍受欢迎,这些欢迎不全是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家庭、从各个方面接触后,产生的对计算机新奇和独特的喜爱。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此阐述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冀抛砖引玉。

 

一、趣味式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陶行知先生说: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古人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1)比喻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我们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再比如:在教授电脑的启动和关闭时,把显示器比喻成人的眼睛,把主机比喻成人的活动。那么,启动过程的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就能形象生动的比喻成早上起床先睁眼,然后活动。关闭过程的先关闭主机,再关闭显示器,就可以比喻成晚上睡觉先干完事情,再闭眼。

 

2)生活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如果从学生经验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 “表格的制作”一课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完成一张本班的课程表,这样同学们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比如: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的流行,生日卡、圣诞卡、新年卡等等名目繁多。这样,在教“制作作品----图文混排”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制作贺卡,从而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图文混排的要点。

 

3)体验法

 

近年来,因特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神话般的说法,现已成为现实。因特网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中学生。在讲授“走进因特网”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好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再比如:对于“网上购物”这个词,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它不陌生,却很少有人尝试过。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等这些成熟的网上商城上,自己亲身体验一下网上购物的魅力。

 

4)竞争法

 

竞争往往带来动力,在键盘指法训练中,可以举行竞赛, “看谁打得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热门观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