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的网络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验正蓬勃开展。在参与这项实验的过程中,我体验最深的就是课堂的无限开放性。从课前的信息储备到课后的信息延伸,课堂教学成为整个学习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中引导学生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学习活动,并渗透合作共享信息的意识;教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技能的训练和意识的培养,应逐步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就谈谈我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做法。
课前积累
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正处于起步阶段。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要从无限的网络空间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并加以运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发动孩子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一个学习网站,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上传到网站上。比如上一节作文课《写一处自然景观》,我就创建了一个网站框架,分为“风光图片”“风光录象”“传说谚语”“名家名篇”等几个部分,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书本、电视、电台、相册、计算机网络等等。学生收集图片、相片、文字、录象、声音等信息,上传到相应的栏目中。通过课前收集信息,他们获得知识的时机是超前于课堂的,他们收获的知识是在原有基础上成倍增长的。
课内共享
当然,在目前,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条件,有能力完全运用计算机来处理收集到的信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允许学生把收集的信息以图片,书籍,软盘,光盘等多种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形式多样的交流信息的机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比如把你所找的最喜欢的一处景观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一番;“要围绕景观的特点把一处景物写具体,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把你的锦囊妙计输入网站上的‘小锦囊’中,同学们可以登录其他同学的计算机,交流你们想出的好办法。”
在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合作共享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合作,能使信息的获得更加快捷.通过共享,能使获得的信息量更大,范围更广。比如一个学生想描写桂林山水,另一个同学找到相关的桂林山水的传说介绍,他就可以复制这位同学软盘上的内容,收藏在自己网页上的“好词好句储蓄罐”中。又如一个同学写好一个描写黄果树瀑布的片段,另一个同学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对他的文章进行补充修改,并把下载的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和所写的文章结合在一起,合作制成同一页面。这样通过合作,就使得原有的文章在语言文字内容上更加丰富,而且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景观的认识。所以,在课堂上应让学生通过交流,共享,登录其他同学的计算机浏览等方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他人共享;尝试与他人合作,使学习效果更佳。从而让学生乐于共享,善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