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站在更高起点上研究教育
这些年我在接触校长的过程中有个深刻的感觉,就是社会和上级赋予校长的太多太重了,什么事情都要校长来承担责任,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应该的。有些责任应当政府承担,有些责任是社会的,我们不能一股脑儿都扣在校长头上。由于要求太多,所以校长特别忙,经常忙碌得昏头转向,各种会议、各种检查、经济创收、升学压力……校长要办的事情太多了。然而,教育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要符合不同年龄特点的认知结构,要符合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要符合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而且学校还要办出特色,因此当校长确实很不容易。
但我想强调的是,静下心来读点儿书,研究点儿问题,明确一个坚定不移的思路,始终不移地贯穿下去,贯穿于教育教学等学校活动的全过程,这对一个校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校长要克服浮躁心态,潜心做教育。教育本身是要有播种、耕耘、收获这样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因此,我们不要应景式的工作,也不要应景式的活动。学生成长要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今后社会工作和实践,他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或杰出人才,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的校长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结果却在未来。我们的成绩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甚至有些时候不留下多少痕迹。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校长耐得住寂寞,安心、静心、潜心、用心做教育,专心致志去培养人,去创设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建设学校文化,创设育人氛围,形成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校长花费极大的心血的,有时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和智慧。前几天,看到陶西平同志的一篇短文,叫《凝固了的理念美》,写得很好。陶西平主任是首都普教系统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70多岁了,仍然笔耕不止,写了很多高质量、有见地、有思想的文章。这篇文章讲他到十一学校,和十一学校新任校长、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交谈,李校长向他介绍了该校第九届第三次教代会所做的一项决定:理清20年来学校的文化积淀。经过广泛讨论,代表们最后概括出十一学校文化的20条共识,作为十一学校文化的精髓。在春节前,学校把这20条共识制作成幻灯片,当作“新春的祝福”送到了每位教师手中。这20条共识的内容是教师们在多年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认同,虽然表达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十分直白;有的提出要求,有的体现境界。但它们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从教师们心头涌出的理念的美----那种在多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终固化成文字的理念的美。我想,一所学校需要将自己的理念凝固成一种美的载体,无论是文字,还是其他形式。这样,理念才不至于成为一种空泛的、不着边际的东西,才能成为深入人心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体现学校文化的格调与品位。
在这样一个复杂变化、动荡、甚至浮躁的时代,潜下心来做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校长们舍弃许多功利,扔掉许多烦躁,这是需要勇气和大智慧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着人的整个生活、认知和结构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是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要沉得住,能够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我们的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位校长来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思考,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实践、思考,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办学思路、一个办学理念,你才能做一个好校长,才能办出一个出色的有特色的学校。
其次,校长要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校长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我们的学校,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应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教育,应从全球、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育。眼界放宽了,心胸就广阔了,我们办学校就更有了自信,目标就会更清晰。
比如说,北京市“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到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态势,不同地区的教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再比如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学校教育担当着什么样的责任,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作用、贡献如何体现?这都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理解。
按照2004年首都教育大会提出的目标,首都教育到明年就基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了。以后的路怎么走?市教育领导机关正在研究制定首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还很艰巨;北京的教育总体来看还是追赶性的战略目标,我们瞄准的是发达国家和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教育。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研究,研究我们的大教育,研究我们的学校教育,研究我们的基础教育。
目前,北京市的教育在全国是领先的,但我们还有很艰巨的任务,两支队伍的建设,教师和校长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教育的发展,继续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只有校长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研究教育,我们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