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得罪人的校长才是好校长
看了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李志欣老师的“管理需要硬核,别被泛人性化管理绑架”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关于好校长的内在特性有多种说法:好校长应该是具有较高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的校长,好校长应该是思贤若渴、具有亲和力的校长,好校长应该是严于律己、知人善任的校长,好校长应该是学识渊博、专业素养高的校长,等等。然而,我的实践感悟却是,敢得罪人的校长才是好校长。请看下列案例:
某校长在去教育局开会的路上,发现了本校两位青年教师在上午的工作时间逛街,心中很是不阅。回到学校后当即找来年级主任,责令其找两位老师谈话。年级主任是一位不满一年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心想自己快退休了,“多栽花、少栽刺”,没有必要再得罪人,于是就找到年级组长,让他把事情弄清楚向自己汇报。年级组长也感到为难:自己只是协调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角色,管理科任教师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但他又不好回绝主任的要求,于是板着脸找来了班主任,让其把事情弄清楚并对该老师进行纪律教育。班主任心想,自己的任务是学生及班级管理,管理任课老师是教导处的事情,作为同行我有什么资格批评老师?人家对我有意见咋办?于是,私下提醒两位老师:上班时间别逛街,学校在巡查……
任何一个单位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敬业爱岗、辛勤奉献,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例外。为让教师潜心教学、扎实工作,许多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但由于公办学校体制僵硬、用人方式不活,规章制度对献身教育事业的大多数教师有效,对少数习惯于“敲钟”的老师来说,制度的作用还取决于学校领导的执行力。这就要求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不应该怕得罪人而回避、敷衍问题,更不能遇到矛盾绕着走,在原则问题上必须钉是钉、铆是铆,旗帜鲜明地用制度营造干事业谋发展的氛围。从上述案例看,校长的管理行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校长不应该回避矛盾,否则会降低自身的领导力。学校里的许多问题校长不必事必躬亲,但有些问题却离不开校长的亲历亲为。如上述案例中的教师脱岗逛街事件,表面上看是个案、小事,但却反映了学校管理松懈、教师执行制度不到位的大事。这样的问题让年级主任去处理也只能解决点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制度要求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相反,如果校长亲自找两位年轻教师了解情况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不仅可以让年轻教师明确校长对其的评价和要求,认识到工作时间脱岗逛街既是纪律问题,更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是不可任意作为的原则问题。而且还可以找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教育全校的所有年轻教师,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但在上述案例中,由于校长要做“好人”,导致了上行下效,其管理效力也逐级递减,结果自然很难提高教师对自己离岗行为错误本质的认识。相反,却有可能在他们心中产生“自己运气不好,正好被校长碰到了”的想法,甚至还会产生“以后要出去玩就必须隐蔽一点”的错误念头。可见,校长回避矛盾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只能更深层次地掩盖问题,降低自身的领导力。
其次,校长回避矛盾、遇到问题绕着走,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许多问题不必顶真但却必须认真,这就需要作为当家人的校长在处理问题时必须主动树旗、积极面对,抓住苗头、追根溯源。校长应该认识到,解决问题时由于涉及到某些人的具体利益,得罪少数人也是在所难免的,否则就会得罪大多数人,影响事业的发展。有的校长认为,当下教育领域中流行“人本化”管理,校长不能再用批评较真的工作方式,其实这是对人本化管理本质的误解。因为推行人本化管理,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宽松氛围,绝不意味着校长可以不讲原则、抛弃制度去“放羊”,也不是一团和气的人情化管理。它强调的是管理过程中要刚柔相济、宽严适度、严中有爱,有时也要“挥泪斩马谡”。“一堂和气春风暖”的领导方式只能导致歪风邪气占上风,损害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如果校长遇到问题不敢讲原则、不讲正气,教师也必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必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与是非不清,工作中的干好干坏也就退居次要位置和无足轻重了。
当前,在建设儒雅校园、温馨校园过程中,一些校长不敢直面教师的错误行为,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有人在评价已故著名校长姚止平时认为,他留给拼茶中学的遗产之一便是“敢于批评、直击课弊的评课文化”(姚校长生前有在教师大会上公开点评校内听课情况的习惯);全国十大校长、“乡村教育家”蔡林森在洋思中学时也提出“六亲不认抓管理,面红耳赤作斗争”的口号,“学校什么代价都舍得付出,什么样的人都敢得罪,一定要弘扬正气,压倒邪气,坚持清理管理工作的障碍”。姚、蔡校长把三流学校带进一流行列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校长在工作中要直面矛盾、敢于批评,而不应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更不能“棘手问题绕着走,刺头难题躲着走”,否则会阻碍学校事业的发展。当然,校长批评教师的目的是做好工作,主要指向是教师工作中的过失行为,依据的是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批评时也要注意场合与话语方式,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自尊。
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暸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实际工作中一些校长不敢或不愿得罪人,说到底还是私心为患,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有的是为了有个好“人缘”,“友情是永远的,干群关系是暂时的”;有的是得了人家的好处,怕人说知恩不报;有的是有求于人,为日后交换做准备;有的是被人家抓住了什么把柄,怕人揭老底,如此等等,总之都是些难以摆到桌面上来的私货。
校长是学校的形象和旗帜。要让校长不怕得罪人,校长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摈弃自身的私心杂念,勤政廉洁,风正行端,正派磊落,正直坦诚,用满腔的正气影响人、引导人。同时,校长还要聚焦于事业,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抛弃个人私利私欲,旗帜鲜明论是非、立场坚定讲原则,主动沟通、敢于担责,用干事业的豪气凝聚人、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