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思考
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如何处理好管和理的关系,确实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前进的方向。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教育管理仍以“管理者为中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只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过于刚性的教育管理,特别容易引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对抗,导致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紧张,甚至抵触与对立,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和突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我们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一、安全时刻要搞好
一所学校,再好的师风、学风,如果没有安全保驾护航,那都是一纸空书。作为学校的一把手,这些看来从来不放松安全工作。
1、加强校舍安全 近几年学校对校舍进行了重建、加固。为保证加固质量,带领学校班子及主要责任人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严格监管:学校要求监理人员在关键节点和关键部位必须到工地进行旁站式监理,并实行考勤制;校方负责人每天到自己负责的工地巡查,记录施工日志,发现问题及时与监理联系、沟通、商讨。②、严把材料关:所有材料进场,施工方必须把合格证、以及材料规格送到学校,学校经查证后方可进场并随机抽样送到质监站检验;水泥、钢筋必须见到化验合格单方可准许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③、抢抓进度,倒排工期:为按期完成工程,我们对所有工程进行倒计时,对未能按期完成的立即要求施工方加班加点的进行施工。
2、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不容松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学校一再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天天讲交通安全、月月讲交通安全、年年讲交通安全,并通过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讲话、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交通安全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好、抓实。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切实保护学生的交通安全,在校门口树立交通安全警示牌,每学期召开两次主题班会,但每周的班会上各班主任将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必讲内容重点强调。本学期,学校受县交通警察大队的委托建立了交通安全宣传室,以提供必要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阵地。 召开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班会。
3、积极和家长合作,对全体学生加强假期安全教育 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内外特别是假期内的生命安全,学校结合教育部相关要求,及时安排主题班会,在班级内面向全体同学宣读教育部通报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学校在每学期结束,都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强调安全。
4、联合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校园周边安全 学校针对校园周边有小商小贩摊点,每天上、下午放学时间总有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在校门口徘徊,校门前的道路拥挤,各种车辆行驶较快,等诸多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5、尽校所能,切实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为切实确保我校食堂食品和全体师生饮食安全,落实相关责任,学校成立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加强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等12项工作职责,同时,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6、加强对学生集体活动的安全管理 为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每学年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体活动。在每一次活动开展之前,学校反复强 调相关安全要求,并提前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活动有专人负责、每个岗位有安全专人。除此之外,还通过开展地震演练、消防演练、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7、加强各学校财务安全 学校财务工作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中规范运行,本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方针,坚持收好、管好、用到恰到好处的原则,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理财、用财。
二、换位思考很重要
(一)“换位思考”是管理沟通的润滑剂
所谓“换位思考”体现在管理实践方面,要求学校领导要“以教师为本”,教师要以“以学生为本”,决不能“高高在上”。要在尊重师生的前提下,随时从师生角度着想“为什么会这样”,多思考“假如我是师生会怎样”,以达到少苛求,多宽容;少埋怨,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有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换位思考要以诚信为基础,以诚相见,坦诚面对,将心比心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是师生间无话不说的“心桥”。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领导。”沟通中的换位思考,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信心,建立信任关系。
(二)“换位思考”是对立情绪的消溶剂
一个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班主任与全体学生人际关系的融洽、心情的舒畅,以及为实现共同的办学目标而进行的不懈的努力。而人际关系的裂隙、同学之间的摩擦,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是学校和班级管理中的大忌。
近年来,我在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中,碰到过大量这类问题:有的是由于教师、学生自我感觉与客观评价间的差距较大,常常对领导、班主任表现出的怨言;有的由于领导、班主任处理问题激进而引起教师、学生的抑郁不平,表达或流露满腹牢骚;有的是由于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方法失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了种种愤懑情绪;有的是由于班主任冷落了学生,使学生感觉不到班级的温暖,宣泄对立情绪就成了学生求得心态上暂时平衡的一种手段。发现这些问题,化解这些对立情绪,要求管理者和班主任冷静对待、认真思考,以公正、诚心辨证地看待对立情绪。对教师、学生中的对立情绪不可一概而论,任意定性,应认识其双重性。教师、学生的对立情绪,从整体上讲,既有不合理成分和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从诱发对立情绪的情况看,一方面,当教师、学生因主观努力不够或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导致某些方面失利,或因自身及小团体的不合理、不正当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又无力扭转时,有可能会发牢骚、吐怨气寻求宣泄对立情绪,表达不满。另一方面,当学生对班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深恶痛绝、愤愤不平,而又找不到有效的进言渠道时,也会发泄一番,以期望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因此,管理者要软化、消除被管理者中的对立情绪,就必须分析对立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管理者和班主任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学会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有效地疏导和化解被管理者的对立情绪。
(三)“换位思考”是民主管理的催生剂
学校工作应有规范,制度是规范管理的保障,自我管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不要制度约束,关键是对制度的理解和态度。我们认为制度不能作为管理者压制教师的工具,制度的制定应体现民意,把执行制度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积极宣传制度建设的意义,明确学校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一般先出台制度初稿,让老师们讨论修改,并经教代会表决。在执行的过程中,多作引导和解释。管理目标不仅仅是管理者的目标,应该成为全体人员共同的目标。
因此,学校的工作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为全体教师所认同。这样学校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围绕目标努力,也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学校要充分信任教职工,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通过设立多种渠道实行“三沟通”:定期举行学校与教职工的对话,实行“短平快”式的沟通;建立教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通过综合分析,了解教职的所思所想,取得深度沟通;通过细致观察教职工的思想、情绪变化,做到细化沟通。通过沟通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稳定与和谐,保证学校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各项教育举措的顺利实施。
三、人文关怀不可少
在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中,学校领导要转变角色,变“管理”为“服务”,在服务中更注重根据教师和学生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深层次发展需要,搭建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平台。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听取教师的建议与要求;学校的重大决策更多地由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发表意见;学校更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有特长的教师给予政策的支持,对有困难的教师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换位思考实质上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现,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
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加强与教职工的情感沟通,建立正常、健康、融洽的管理关系。学校领导应该不以行政长官自居,不以教师之师自诩,而应该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的不足,用自身形象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境界,用团队精神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领导还要注重自身的非权利影响,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只有与教师和学生经历了相互取信、相互趋近、相互认同的心理磨合过程,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格化管理。实现人格化管理,应当形成一种氛围,深入人心,只有把换位思考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到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每个师生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师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能力的提高,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