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新弹出登录窗口

登录关闭

别做费力低效的事务型校长

什么是事务型校长

美国学者奈德.赫曼在《全脑革命----全面启动21世纪人类智慧工程》一书中,研究了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为什么不一样。做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每个人大脑的各个区域的开发程度不同。赫曼提出了人脑的四大象限模型:A象限是逻辑、分析事实、数据处理;B象限是规划途径、组织实施、检查;C象限是擅长人际关系、直觉力强、表达力强;D象限是富有想象、偏向大图像思维。

我国教育管专家陈孝彬根据美国学者奈德.赫曼提出的人脑四大象限模型,分析概括了校长的四种类型,即理智型校长、感情型校长、事务型校长和想象力型校长。理智型校长是大脑的左上脑占优势,具有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但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感情型的校长是大脑的右下脑占优势,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特点,但对自己和对别人要求都不严格;想象力型校长是大脑的右上脑占优势,具有哲学家或诗人的气质和风度,但情绪都不稳定,有时爱发脾气;事务型校长是大脑的左下脑占优势,他更像管家,缺乏领导者的风度。

事务型校长工作认真负责,大事小事他都亲自过问,对别人的工作总不大放心,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成绩不大,效率不高。他没有想象和创造力,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从来不自作主张,对下级只是用“命令--服从”的领导方式。

这四类校长是四个极端的典型。但是,对于大多数校长来说不是单纯的一类,而是综合型的,也就是这四种类型中都有一部分。不过,其中每个人必有一个是主导的,构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事务型校长有哪些不足

从笔者的工作经历来看,由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一些校长常常满足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指挥,“服从命令听指挥”是这些校长恪守的准则。因此,事务型校长在学校领导中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常表现为:

专权独断导致下属有职无权。事务型的校长通常不担任学科的工作,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起草学校的近期目标、拟定工作计划、筹划学校的经济资源、制订职工的管理制度,以及总结学校的成功经验向上级领导汇报自己的成就等。学校的财务支出都必须由校长过目批准,学校的每一项制度由其制订,学校的每一次活动必须经他同意,学校管理中的每一件事必须向其请示。由于校长过多插手各个部门的事务,造成了教学管理的无秩序。譬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不知道学校的对外展示公开课,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却无权购买一本参考书等。因为学校的一切事务,校长都要管,甚至工会、教代会等工作也变成了校长工作的范围。

习惯因守旧而导致自身能力缺失。从校长岗位职责的特点来看,校长都应具备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实施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而事务型校长往往过于专权、过于主观,搞“一言堂”,使学校的领导团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有行政委员会审核学校重大决策,但校长却常常越过这一审核机构。学校有教代会,校长却要制订执行的议程。事务型校长常常反对学校制度的改革,常常把改革归于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并以种种制度来制约教职工,对教职工进行所谓的奖惩。从根本上来说,事务型校长缺少组织协调的能力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追求工作效率而忽视教师个人价值。事务型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的组织目标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他们把学校的组织当成了其实现目标的机械结构,而把教师当成了机械结构中的某个配件,这种“物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限制、压抑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从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固守等级制度而堵塞信息沟通渠道。事务型校长领导的学校的组织结构通常是一种传统的、科层的管理模式,它有明确的职位等级制度,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按其职位享有相应的权力,并服从校长的最后领导决策。在这种传统的等级制度的管理下,教职工难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因此,教职工的心理需要等往往就不为领导们所知,从而引起学校组织目标难以融合职工的个人目标,导致了教职工个人的需要目标与学校的组织目标相互冲突的现象。由于只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下达,而没有各个科室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没有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导致了学校信息渠道的不畅,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

显然,事务型校长实施的是“权力物化”,强调的是科层制的“技术理性”、“层级制度”以及“非人格化”等因素,这无疑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对教师的发展是有害的。因此,加快事务型校长的理念的转变,加强对事务型校长的时代精神,以提高事务型校长的思想素养,消除事务型校长存在的各种弊端,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事务型校长如何转变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其行为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因此,其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思想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它是一种非行政性权力,是校长用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行为,因此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使校长的权力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诚然,校长职位权力是一种行政职务上的法定的权力,具有强制性,但由于这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法,其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品德的修养,以身作则并用柔性的方法去激励员工。这样才能为广大教师员工认可,从而为学校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奋斗,最终才可能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因此,思想素质确实是校长有效领导学校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思想素质是校长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校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必须拥有富于时代精神的管理理念,因此,校长必须是行政上的管理专家,具备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有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学校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进程,学校才会有自己教育教的特色。因此,校长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教育改的方向,与时俱进,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切合学校实际,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

素质是基础,理念是先导,精神是支柱,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理念的管理是盲目的,而没有精神支持的实践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因此,要消除事务型的各种弊端,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时代精神以外,校长还必须要具备实践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主要包括策划能力、分析能力与执行能力等。

一旦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校长就要制订行动计划、确定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决定着实践效果。我们把在具体实践情境中提出实践方案的能力叫做力。具备高水平策划力的校长总是能够依据问题情境的变化特点,制订出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

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很强的分析力:首先,要对问题情境进行客观、准确、动态性的把握;其次,要对自身能力进行真实、恰当、发展性的评价。具体而言,校长要善于在较短的时限内,对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条件、性质、目标状态、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紧迫状况以及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作出全面、如实的反应。与此同时,校长还要能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唯有将自身已具备的素质、潜能与解决问题的要求进行恰当的对比权衡后,校长才能在特定实践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实践选择,才能转变领导方式,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热门观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