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从何做起
毫无疑问,每个当校长的没有不想当一个成功的校长。成功的欲望人皆有之,对成功的体验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在精神上的最高需求。因为成功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向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挑战,中小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怎样才算一个成功的校长呢?我认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看其办学水平,应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把学校推向一个高峰;从现实同类横向比较来看,其办学水平应是佼佼者;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其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其培养目标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得到多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
一个校长办学成功于否,不仅仅是个人价值能否体现的问题,对一所学校而言,她将影响学校的发展进程,对一个民族而言,她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呢?
一、着眼未来,构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长“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代表着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历史上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于他们各自所办的学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上的领导,要求校长要有自己的战略定位能力,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有将多年办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1、要有自己的战略定位的能力
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及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校长对学校前途和命运的把握,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的胆略。这就要求校长要站在时代高度,明确新时代向学校提出哪些挑战,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样,便会产生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又有超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
如何认识网络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挑战呢?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教育部电教办主任宋成栋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在人类跨越新的千年之际,中国的教育改革又赶上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网络多媒体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席卷全球。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眼下最热门的行业是IT业,最时髦的谈资是“COM”。青年人应时运、赶时髦顺乎情理,中老年被迫赶时髦出于无奈。美国总统克林顿几年前就说,美国12岁的孩子人人要学计算机;18岁的青年人人需要上网。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已在国际商战中初见端倪。世界500强企业已不约而同地在网上交易,并且直言,不与不上网的企业做生意。再过几年,不敢说不上网没饭吃,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上网不会有好饭吃。教育也不例外。可以预言,在不远的未来,计算机用于日常教学将会像今天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普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应当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被世界潮流淘汰之前,就被孩子们淘汰了。
教育界应怎样认识互联网呢?北师大教育系著名教授陈孝彬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向人类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人类创造互联网,互联网改变着世界,它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的到来,其革命性大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互联网不仅具有信息技术的功能,它还有改变现实的功能。互联网的精神就是鼓励创新和承担风险,互联网将冲击一功传统行业。谁不接受互联网的改造,谁就死亡,学校也不例外。现在的人,懂不懂互联网,会不会使用互联网,是区分两代人的重要标志。(上一代和下一代人)抢先一步就是抢先一个时代,建网就是建学校。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个“制高点”我们要抢占这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现在与互联网失之交臂,以后就要花几倍的时间,苦苦地追赶,错过一个时间,可以原谅,可怕的是错过一个时代。小学不重视因特网教育,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大学要加倍补偿。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也向工业文明建设起来的学校提出挑战,谁把握了互联网,抓住教育,谁就抓住了未来。
世界的网络化,这是时代对于我们的巨大的挑战。这个又一次起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使得我们又一次面对西方文明发展的优势。我们不能忘记,在上一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方领先了东方。在那一次西方的挑战面前,我们中国人曾经历的失败,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痛苦,是决不能忘记的。这一次我们必须自觉地迎接挑战,在战胜这一挑战中,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自觉思考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恐怕也不仅仅是以有形的计算机、光缆、人造卫星,甚至像电话这样的物质设备,仅有这些东西,不能成为真正信息意义上的网络。网络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与网络时代相应的教育思想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特长的教育过程观。)
2、具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曾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否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又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形成有原则的适应性。最令人赞赏的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对培养社会能力的注重。在日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老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布置过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一想到这一系列的任务都是由八九岁儿童来完成,就不由地感叹日本教育的力度。
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日本学校对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注重,体现了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现代社会人才基本素质的认识。毫无疑问,不同的教育将使孩子们具备不同的能力类型,而教育所缺乏的内容则必然通过孩子们的能力缺陷反映出来。比较而论,我们的学样教育使孩子们拥有较多的雕虫小技,但却缺乏诸多现代社会急需的重要素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能力,又懂得社会协作的本性和协作技能;形成有协作的竞争性。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合作、协作也没有成功。面对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地球村已不是一个概念,它已成为现实,“跨国公司”,区域性经济合作集团。现代大多数创造性设想的实现都得依赖集体合作。阿波罗13号飞船排除故障,而重返地球的事件,在美国被誉为合作精神教育的典范。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由美、英、法、德、中、日六国合作开展的。
(3)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能力,又懂得社会协作的本性和协作技能,形成有协作的竞争性。目前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思维方面较强,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很弱,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近乎无能。这是因为,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许多老师被迫变成疯狂的教学机器,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疏信息资料,根本无暇考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
(4)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能否理解、尊重、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目标,又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形成有理想的包容性。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较,我国在学习外国的经验时,常常是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信息技术使这一追求成为真正可能,但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信息技术,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履行教育的真正使命。”信息技术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有可能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教育的主要功能上来。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关于知识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认为知识获得主要通过书本,(以书本为中心)知识多少与年龄成正比,认为知识是终身有用的,可现代教育观则认为,计算机前无老少,面对网络这样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一位教授与一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网络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运用网络的人。互联网具在反权威性、跨越时空性、互动性、虚拟现实性。
网络信息技术在改变着知识数量观的同时,又改变着知识质量观。二战以来,知识陈旧周期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而信息技术使得这种被更新的知识以分以秒的速度不断送到人们电脑屏幕上。
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收信息。这里教师“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的“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和相互论辩。
美国的一位校长评价中国学生有两大长处:一是知识基础扎实,二是学习勤奋;有两个弱点:一是不善于人际交往,内向、智商高,情商低。二是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动手操作。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创造,创造是从问题开始的。
还有一位外国人讽刺我们:我国学生的教科书没有你们的厚,书包没有你们的重,可是你们却买我们的产品,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大悲哀。
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这就是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转变。
面对扑天盖地的信息源----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知识是现成的,可是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不变的。因此,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比教给现成的知识重要的多。打破知识永恒的观念,形成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创知精神和相应的创知能力,是启智教育的最高目标。
九十年代初,我们提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高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潜能充分发展。有特色:教育内容信息化,教育手段多媒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现代化:硬件建设网络化,软件建设系列化,潜件建设现代化。我们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学校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才能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因为弯耙犁再也耕不出现代化的实验田,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总结过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始终没有真正减下来。这与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滞后,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滞后不无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负担,更是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对此,我们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有良好个性特长的学生为培养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与应用为突破口;以多渠道自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为基础;以培养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为根本;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核心;以开辟教育产业,实现教、研、产一体化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
3、有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对教育实践长期深刻思考的结果。作为校长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就上升不到思想的高度,所以,理性思考是形成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校长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同时也要求校长克服急近利和狭隘个人主义思想,以战略家的胸怀来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办学经验,知已知彼,跳出闭关锁国,井底之蛙的困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破维持教育的僵局。敢为人先,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十年前,我校制定出十~十五年的现代化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方案,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认为脱离国情,不符合市情。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观念上的、资金上的、人力物力上的重重困难,但我们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路。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在挫折中强大起来,才能证明你自己。因为成功就是向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挑战,校长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风骨,自己的价值选择,不能附炎趋势,走形势,赶时髦。总跟着别人后面跑,总给别人当实验田,整天忙忙碌碌,最后一无所获。自己的办学思想一旦形成,就不能朝令夕改,咬住青山不放松,无论遇到多大风浪,多大阻力,都要挺住。同时又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