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语文“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实验开展三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先后为市、省的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提供了研讨现场。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被誉为“确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征”,受到了专家学者、教师们的好评。我们的“掌握学习的‘金钥匙’,开启新世纪知识大门”的实验报告获得了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能学习”的论文获得了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一等奖;阶段性课题实验总结“以实践和创造为重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获《中国教育报》社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我们的重点做法如下:
一、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去寻源头活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去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金钥匙”,就能自主地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我们在课题研究和课题实验过程中,把引导学生“学法,用学法,创学法”作为重要目标。
1、扎实基础,发展智力,奠学法之基。古人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离开了知识就谈不上学习,离开了智力就谈不上会学。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实现三个“变”:变学习内容为学习语言,变讲解分析为引导积累,变深刻理解为灵活应用,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为学生掌握学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发展智力,学法的掌握也就越容易。因此,我们把学法指导与知识的习得、智力的开发以及学法的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
2、渗透领悟,迁移发展,铺学法之路。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必须有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因此,在学习指导时,我们按照“渗透——领悟——应用”的过程,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渗透”是学法指导的最佳手段。如果直接灌输科学的学习方法,而没有以学习内容为凭借,就不能引起学生对学法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法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是学生获得学法的最佳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去领悟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运用”是巩固学法的最佳途径。学习方法要在常用中巩固,在常用中精通,在常用中深化。我们常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在一类课文教学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二类课文的学习中领悟学法,在基础训练中应用学法。我们在教给学生某种学法之后,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练习来巩固学法。当学生感到某种学法很好时,及时地让他们讲讲好在哪里,强化对学法的认识;当学生运用某种学法获得知识时,让他们说说获取的过程;当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同一结论时,让学生通过比较、筛选,使之更加完善。
3、注意差异,灵活对待,铸学法之魂。在学法指导中,我们实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指导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学法的一般知识。但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因人而异。只有当学法指导与学生各自的特点、知识经验产生共鸣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方法的功效。我们在重视统一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指导。我们还引导学生自由地选择学法。在学习同一知识(内容)时,往往有多种方法。我们引导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养成习惯,激励求知,添学法之力。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愿学”、“乐学”。如《田忌赛马》一文,赛马的过程,学生一读就明白。于是,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上: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齐威王为什么会转胜为败?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特别的高涨。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学博览善记的习惯……从而促进了学生“会学、善学”。
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与学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课题实验中,认真探索教与学的融合规律,实现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识字教学的模式。
明标——自学——反馈——完善——巩固。
2、听说教学模式。
渗透——实践——评议——矫正——扩展。
3、阅读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自学理解——讨论释疑——点拨归纳——应用提高——拓展延伸。
4、作文教学模式。
明确目标——寻找素材——构思拟纲——起草行文——交流评议——修改完善。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应用,不继完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文章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不但注重课堂教学,还向学生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形成能力与道德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
1、在语文活动中,实践学法,创造学法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课外阅读是重中之重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先让学生总结课堂学到的阅读或写作方法,把这些在课堂中领悟到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写作中去,使之不断巩固运用、最终形成能力。从中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安排的每个单元训练重点,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去阅读《自读课本》中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巩固学习方法,然后迁移到课外,扩大阅读材料,我们让学生去阅读少儿百科全书,增长知识;去阅读优秀习作,提高习作能力……从而深化学习方法。
我们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有的学生根据文中的插图来谈:站在鹳雀楼上,就能看得远;有的应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来谈:要想看远些,就必须登得高一点;有的联系前几天的登山经验来谈:山登得越高,就看得越远;有的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来谈: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读高中的表哥告诉我,未来的战争武器,不再是飞机大炮,而是一些更先进的武器,如激光武器,电磁脉武器、气象武器、基因武器……老师不拘泥于教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看,学生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啊!
2、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兴趣,养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高涨的积极性和浓烈的活动兴趣,学生才会全面展开他们的精神力量,积极主动地从事语文活动。语文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到能力,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做到有活力,有引力。
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我们尽量做到: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让学生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确定,活动效果让学生评价……让学生做能做的,让学生做想做的。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消灭错别字,决定举行一次语文活动。他先把活动的目标告诉了学生,接着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活动内容汇总起来,然后让学生各自去活动,再让学生汇报活动的过程,有的讲故事、有的讲笑话、有的上街寻错别字,有的还编出了有趣的顺口溜,最后评价活动效果。
学生因为有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求知习惯,多动脑,求变通,语文活动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语文活动中,积累知识,丰富情感
语文活动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情感的有效途径。
我们经常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开展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如组织学习阅读课本、自读课本、补充阅读材料,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容量。开展实践性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训练技能。如让学生自主社会调查,参观采访,报刊剪贴,手抄小报,故事演讲,即兴表演,模拟表演,编写童话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随机性语文活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各个阶段的比赛开展语文活动。如配合征文比赛开展“可爱家乡”的活动,运用阅读积累的知识畅谈引以为荣的家乡,或是歌舞或是吟诵。开展发展性活动,如“诵诗比赛”、“成语擂台赛”、“课本剧表演”。
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近大自然,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去创造美。当学生了解英雄模范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发现丑陋现象时,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投入到大自然舒坦的胸怀时,对祖国壮丽山河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促进了学生多学习,多学习又促进了多积累,多积累又促进了善运用。在语文活动中,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