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给课堂评价带来新活力
课程改革的精神集中反映在课堂,落实在课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关于课堂评价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的心头。为了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课改中的这一核心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教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以前采用大组“安理会式”研讨来评价某一节课,先由执教者说课,后由年级组内的教师逐个评议,最后由学校聘请的专家发表意见。但是我校教师较多,加之时间有限,一次课堂教学评价,发言的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将每位教师对执教者课堂教学的意见反馈上来,真正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我们考虑到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实现这一设想。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启动了运用网络评价的手段来推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深入实施。
评价实践。年初,学校投入100多万元再建了三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学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拓展了空间。为了运用好这一资源,我们提出主题研讨活动。如本学期围绕课堂教学评价由版主在网络上提出“我眼中的一节好课”主题。要求教师利用每周一次的组内研讨时间,将教师集中在电子阅览室开展集体电子评课活动,结合全校性的“育花奖”赛课活动,让教师对所听的课例进行评价。从焦点问题中引发的话题激起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对话与交流成为一种期盼,一种欲望,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价者都畅所欲言,言无不尽。柳家琴老师在论坛上写道:“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还体现在教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文本的高瞻远瞩式的把握上。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灵魂,我们的课堂才有灵魂。”殷红艳老师认为“一堂好课是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谴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是课堂氛围情趣并茂、轻松愉快的境界;一堂好课是老师视自己为学生的伙伴,蹲下身子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喜、同乐、同悲,倾心交流。”姜绚老师评到“今天听课两节,感觉虽然两节课都是精心准备通过各种磨课造就的大餐,但教学仍然呈现了自然的状态,带给我们愉悦与享受。几年磨一课,同样的课,不停地改进,工夫不负有心人吧!我仿佛嗅到了成功的道理——全力以赴,加倍地投入。”胡建红老师在评陈德文老师的《白鹭》一课时这样写道:“引导学生读,读出诗境、诗味;让学生说,悟出诗意、诗情。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始终让学生沐浴着诗的春风。‘用诗心去感悟’,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写照。没有一颗诗心,如何营造出这样充满诗意的课堂?”善于思索的汤雪峰老师则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现象对教学案例透视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教学案例透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在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当前教学案例透视存在种种不足。根据建构主义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我们提出教学案例透视的新走向,即透视目标实践化、透视内容综合化、透视方式创新化、透视手段信息化、透视过程探究化、透视结果多元化、透视研究专业化、透视行动校本化等。”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我们发现全校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家的评课意识增强,不但使上课者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凸现了群体课堂评价的显著效应。我们还利用激励手段,真诚地夸赞在研讨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为了激励教师更好的参与评价,每月定期评出“娓娓动听奖”、“真知灼见奖”、“特立独行奖”各10张论帖,而且这些帖子完全由教师自己投票选荐,并在月底的考核中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做,让成就感焕发出教师们参与评价的更高热情,使教师越评觉得越有滋味,也越想到实践中去尝试。教师们通过评价在线论坛说出自己的惊喜,其他教师通过话题的讨论进一步“推波助澜”,使这种惊喜逐步得以提升,使这种发现逐步得以完善。
管理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的信息化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1、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许多学校和教师以及研究团体正在试图建设各级各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资源库,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师身边的课堂教学评价案例集中呈现在网络上,供大家讨论,避免一言堂现象的发生,做到评价权力的民主性。2、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正出现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角度评价可以活跃教师的思维,使其对教学问题产生深入、全面的理解。教学的实践智慧会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做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3、信息化的呈现方式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校也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让每一位教师对言论发表意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