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新弹出登录窗口

登录关闭

反思“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被撤换”

学校应该给体育老师等所谓“副科”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现今家长选择学校就是选择老师,那好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离不开学校为其成长提供舞台。对于老师,不应该以考试科目为标准即所谓“主科”、“副科”而分出“主”、“次”,人人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地一所学校指派体育老师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遭到家长们集体反对,不得不换人,班主任改由一名“主科”老师来当——虽然那位体育老师各方面都很优秀。
  这件事很生动地反映出当前学校办学,尤其是校长治校的处境。学校指派体育老师做班主任,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尝试,没什么不妥,但校方在家长的反对声中作出了妥协。我以为,这样的做法看似尊重家长意见,却是在迎合非理性的“教育需求”,不利于教育的进步、学校的进步,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被撤换的体育老师会备受打击,也会影响其他“副科”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学校经过这一“风波”,恐怕很难再做有价值的尝试,只好围着应试教育转。
  
“副科”教师的成长空间在哪里?
  当前的中小学都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办学中就要因此放弃基本的教育原则。其实,只要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建立起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机制,像“体育老师能不能当班主任”这样的家长—学校冲突完全可以解决。
  学校应该向家长解释这个举措的合理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的是教育对国家、民族进步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育本身不断进步。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没有错,担心体育老师做班主任可能影响学习成绩也可以理解。但首先分数并不是一切,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关心学生的全面进步,包括人格、身心发展。进步的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分数。其实就是从分数出发,也不能简单认为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就必然影响成绩,结果很可能恰恰相反——体育老师对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自有其独到之处,同学们的学习干劲可能更足、精力可能更充沛,何况学习之道乃“一张一弛”,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学校应该给体育老师等所谓“副科”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现今家长选择学校就是选择老师,那好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离不开学校为其成长提供舞台。对于老师,不应该以考试科目为标准即所谓“主科”、“副科”而分出“主”、“次”,人人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怎样打消家长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的疑问?还需要家长也给老师空间。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学校可以让家长观摩这位老师的带班情况,听学生对他们的新班主任的反馈意见,也请老师谈谈带班构想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做,学校就在家长压力下撤换班主任,是不合理的。
  
学校管理何以经常来回“折腾”?
  校长应该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民主决策,不但可以让决策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也可减少执行中的压力。“一有人反对,政策就叫停”,这是我国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局面,被称为“折腾”。主要原因是,当初政策出台时,没有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只是少数人拍板,这样在政策出台后肯定就有不同意见,然后针对不同意见,决策者又拍板修正。如果在制订时就广泛听取意见,得到多数人同意,那政策推出后哪怕还有人持反对意见,但对于民主决策的结果大家都会尊重。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几天就“下岗”,根源恐怕正在于学校没有健全的决策机制,甚至可能就凭校长一句话,体育老师就去赴任了,而当决策遭到反对,出于息事宁人,也就朝令夕改。
  
“教育是进步、学校是帮助、校长是服务”
  国家《教改规划纲要》要求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或许在有的人看来,民主管理会导致校长“权力旁落”,但实事求是地说,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立足于做好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服务者。梅贻琦先生曾说:“校长,其实就是给师生搬凳子的人。”这句话对大中小学校长都适合。
  我至今记得在我开始担任校长时,几位老校长的嘱咐。一位老校长说,“要早早地来、晚晚地回”;另一位老校长则告诫“教育无小事”;还有一位老校长提醒“校长要抓大事”。这些简单的话,都包含着做好校长的学问,这就是首先要有服务的意识,再就是要有治理学校的办法。拿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来说,貌似“小事”,但这“小事”承载着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道理,抓好了,将对治理学校有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一方面要加快自上而下的改革,把学校、教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办学者,要树立“教育是进步、学校是帮助、校长是服务”的理念,在办学中坚持教育进步原则,努力营造空间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



热门观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