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新弹出登录窗口

登录关闭

培植学校文化 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育人环境,培育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内涵式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更新理念是前提,育人成才是目标,提高质量是核心,科研创新是动力,发展教师是关键,强化管理是途径,文化立校是根本。2013年5月3日至5月11日为期9天的第八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鄂尔多斯)培训让我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理念引领,培植育人文化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理念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归属,学校要在校长的组织引领下,要提炼底蕴深厚的理念文化,规划学校发展愿景,挖掘历史内涵,总结办学经验,提出核心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学校规划,提炼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考核方案,根据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师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坚信儿童即可能。培训时郑巍巍校长说过“儿童即可能,创新即超越”。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成人、健康成长、体验成功。教师应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奉献”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内化为行为文化,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责任和义务,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和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静下来,才能在育人教书的过程中享受到专业成长和教育人生的幸福。

    二、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行为养成

    培训时,吴甡校长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从理论上我同意这种说法,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教育管理者的不懈追求。我认为,文化管理的基石是制度管理,只有用制度作保障,才能把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具体行动和习惯。所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保障。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文化”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文化,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一)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

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提升“规范”境界,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用丰富的情感感召教职员工。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丰富德育内容,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

要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注重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把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有机结合,搞好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行动落实,没有落实到行动的理念如空中楼阁,校长是思想理念的引领者,是方案制度的制定者,是行动落实的领头人。实行全员目标管理责任制,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过程管理有力度,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三、打造课堂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毕诚教授说:“以文教化是学校文化的本意”。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依托是课程,其动力保障是评价体系。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型,加快校本课程建设,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落实课标,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乐学、好学、会学、学会”为根本标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推进课堂转型。要明确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两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创设“四多时空”(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实现对课堂教学的“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集备活动、评课活动和专题学习研究活动。

    (二)以校为本,搞好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树立每位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教材,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的理念,为每一个孩子在可能发展的方面搭建成长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把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区评价有机结合,把文化课成绩,思想品行考评成绩,体育、艺术、特长展示成绩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自信,让每位学生每天都做最好的自我。

    四、致力教师幸福生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校长修身方可齐家。吴甡校长和陈大伟教授告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文化的人来完成,校长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修炼自己的心性、品行、眼界和胸怀,这样校长才有资格引领广大教师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才有资格带领广大教师培育祖国未来的希望和花朵。校长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家之长”,需要用自己的激情、魅力和阳光幸福的心态来引领大家学会在成长和发展中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并享受幸福!这样,学校也就会自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追随和正能量。

    (二)教师幸福是学生之福。“56号教室的启示”:成功需要热爱,成功需要坚守,成功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幸福的过程。伟大的教育家梭罗说:“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们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去传染疾病”。教师的情绪和心态对学生的情绪和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学而言,真诚的微笑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和激情。教师在教学中带着微笑、带着激情、带着爱心、带着自信、带着责任、带着反思的课堂是最高品位的文化课堂。所以,陈大伟教授这样讲:“微笑和幸福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教师的幸福是学生之福、学校之福、教育之福、社会之福”。

    (三)师生“双成”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学生。教师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自己也要要善于读书学习,反思写作,从而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自己。学校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微课题研究、结对帮扶等活动,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高效课堂和特色课程为教师搭建平台,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五、在传承中创新学校文化,在坚守中形成办学特色

    通过培训让我明白了文化立校是一个有起点、有过程而没有终点的伟大事业,文化立校所追求的是团队的认同追随和行为自觉。在着力提升学校综合文化实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注重营造物质文化氛围,提炼精神文化传统,形成制度文化支柱,要明白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要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中突破口,以点带面,整体优化,形成特色。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职员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要善于坚守和坚持,才能逐步形成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校长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怀,育名师,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要在更高层面上重视办学理念的输出与共享,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促进学校走上文化立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热门观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