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新弹出登录窗口

登录关闭

学校应持有的特色

就特色而言,学校的各种铜色牌匾、学生的各种奖状是外在的形式,各类校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才是内在的本质。特色唯有实现课程化、素质化乃至成为学校的文化,才是实至名归。然在经济大潮中,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卷入其中,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特色化的发展,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踏进了“快车道”,再也慢不下来了。教育应有的闲适与从容,那种散步式的慢教育,那种没有功利的教育,甚至看似没有什么实用的教育,正日渐远离我们的视野。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旗帜下,我们的学校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创造能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教育。于是,急功近利就在所难免,能用分数换得满意度的就用分数,没有分数赢得满意度的,自然就要创造“亮点”工程,而特色似乎是最好的“亮点”。我不禁疑惑:我们是否患上了教育强迫症?学校是否非特色不可?
      静下心来细细思量,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如果非有特色,那么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基础性”。基础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就是要着力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习惯,保持对学习一如既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性的教育就是要“低起点、严要求、小步走、不停步”,静心、踏实地做好一件一件的基础性工作,这才是最让孩子受益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造“亮点”夺人眼球,更不是造“特色”搞劳命伤财的运动。基础教育是“温饱教育”,不是“富贵教育”,是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受益的教育。往实了说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达到合格,在此基础上追求优秀才具有基础教育的意义。当然,学校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某些方面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孩子有更为充分、自由的主动发展,自然就形成了特色。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应该是素质教育旗帜下的特色,其基本价值就在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普惠性,失去了这样的特性,就偏离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
      再细细地思量,如果非有特色,那么这个特色是谁的特色?“跳肚皮舞”这样的特色项目在学校比比皆是,且几乎呈现出“全民皆兵”的景象,更多无此天赋与兴趣的孩子,在学校的特色化运动中“被特色”了。赶鸭子上架,为特色而特色,强人所难,非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的国家意志体现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教育的学校意志体现在校本的课程实施,即学校的特色。而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体现学生意志,要有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出发,营造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给孩子有更为自由的发展选择,有选择才有个性。学校的特色仅仅靠几项活动,靠几个有特长的教师或者学生,只能是星星之火,尚未起燎原之势。
      进一步思量,如果有特色,那么这种“特色”应该如同在学生心田播下成长的特别“基因”,成为学生的一种潜质,会随着成长的岁月而日益生长、日渐鲜明。君不见,从小浸润在艺术氛围浓郁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就自然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浸润在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中整整六年,应该或多或少地印染上这种特色的印记。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是可以带得走的,甚至是可以伴随一生的。比如,我们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不是非得让孩子学到某项技能,而是让孩子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就拿“轮滑、滑板、小自行车”等体育选修课程来说吧,并非每个孩子都擅长或者都喜欢这些体育课程,也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具备这些运动技能,而是让孩子从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现一种适合自
己的、有利于健康的、终身喜爱的运动,能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一个孩子从我们学校走出去,就会与其他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不同,他带走的是一种对健康人生的态度和锻炼的习惯,即保健智慧。爱因斯坦说过:把在学校里所学的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历经岁月而磨不掉的,才是特色。如果我们的特色建设致力于此,那么特色就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人格化!
      在“特色”时代,保持一种警醒的批判,或许有点另类,但不无裨益。我始终记得,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就永远不会有“特色”!





热门观点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