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 转型 创新 ——我对传统教育的一点观察
点击数:1300 次    发布时间:2014/8/07 9:10:00

各位老师、校长、专家:

大家好!

高考录取已近尾声,我想先讲两个考霸的故事。

第一个考霸是广西的吴善柳。他今年已30多岁,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先后参加多次高考,2001年考上北京交通大学,入学后迷恋游戏,大三时辍学,后来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考上北师大,2009年考上中山大学,2010年考上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2012年考上南京大学,2013年考上同济大学。这是一张怎样何等辉煌的成绩单?然而他多次被名校,又多次放弃,直至今年他以钦州理科状元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不管这一次他是接受或者放弃,我都为他感到悲哀:10多年的青春时光,他却用来反复证明一件事:高考,最终以一个高考专业户的所谓光荣告诉社会,他是一个十足的应试教育牺牲品。

第二个考霸是辽宁的刘丁宁。她是今年辽宁的文科女状元。高考成绩发布,人们发现去年的文科状元竟与今年是同一个人。她缘何创造了状元两连冠?2013年刘丁宁以状元身份被香港大学录取,还获得72万元的奖学金,可她在港大只读了一个月,便退学复读。她说她的梦想是考北大,读中文。这一年,她承受了怎样的压力?试想,如果她失败了,会陷入怎样的痛苦?现在她成功了,我敬佩她:两战两胜,成为不可多得的状元女神;我更可怜她,苦熬一年,仅仅证明一年前被证明过的高考。这样做有意义吗?她和吴善柳会成为人才吗?似乎我们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出判断:状元并不等于拔尖人才。据有关专家研究,过去60多年全国的3000名状元群体中,很少涌现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其职业成就一般化,状元教育投资回报率远未达到社会预期。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今年状元热不降反升,折射出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力量。如今高考的瓶颈尚未冲破,又遭遇在线教育的巨大冲击。当下在线教育我国势如破竹,平均每天诞生2-3家新公司,未来几年,将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15年投资规模达到1600亿元。韩国2015年将废除纸质教材,美国至少有50%的大学破产,90%以上的学生完成在线教育。我坚信,在线教育一时还不能完全颠覆传统教育,但传统教育多年保持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和填鸭式的,照本宣科式的兜售知识的灌输方式,注定要被颠覆,应试教育的束缚必定会被冲破,传统教育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与在线教育融合和相互补充,获得一次新生的机会——真正转型,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向教育的本真回归。

大家知道,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转型正成为高校的热词。一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将转向应用型,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这无疑将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既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将大大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我们知道,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相当艰难,口号喊了多年,现实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这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生态决定的,要改变应试教育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国家长向来望子成龙,而不是望子成人。你看,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就是一件事:考试。考中学,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这样一路考考考,教育异化成了考试,孩子成了考试的牺牲品。一路应试,难怪钱学森先生感叹杰出人才总也冒不出来!我想,在线教育的快速普及,也许会倒逼传统教育转型,而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全面施行,无疑将使基础教育迈出摆脱应试教育的坚实步伐,向着重视培养人,培养健全的人这一教育的本真回归。

王国维先生说过,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什么是完全之人物?谓

人之能力(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从这一宗旨出发,我们不难看到,被高考扼杀了创造力的孩子,进入大学又背负起新的考试压力,他们怎么能成为创新人才?这里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做一点分析。新中国成立65年来,除莫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奖。据中科院的一项研究,诺奖最初的几十年,获奖者主要集中在欧洲,1901年—1939年,欧洲有100多人获奖,是美国的8倍;1943年—1950年,欧美各有15人获奖,美国追平;1951年—2012年,欧洲119人,美国225人,美国几乎是欧洲的两倍。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69年,苏联有8位诺奖得主,而美国高达158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差距超乎寻常的悬殊。为什么美国独领风骚,杰出人才层出不穷?这与美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密不可分,与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密不可分。到过美国硅谷的人,无不感慨这一点。再看看两个小国家:以色列和匈牙利,一个有8位诺奖得主,一个有14位诺奖得主。这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两个国家。匈牙利有2万家图书馆,平均500人一座,我国是50万人一座,相差千倍。以色列人均读书量全球第一,每人每年读书64本,是美国(21本)的3倍,日本(17本)的近4倍;我国人均读书仅为3本,相差21倍。犹太民族流传着一个经典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什么逃命?答案是智慧。智慧靠什么?毫无疑问,智慧来自读书和教育。酷爱读书,重视教育,使仅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民族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圣经,造就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罗伊德等一批杰出人物。显然,我们的教育被异化成了考试,这是我们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近年来,很多家长正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逃离应试教育,有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在家上学。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至少有1.8万名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一些地方小规模的私塾和学堂不断涌现,有的家长还发起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办起了网站。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这种美国式的在家上学,摆脱应试之苦,让孩子快乐成长;二是低龄出国呈井喷式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2013年,中国赴美国读私立高中的学生达23795人,是7年前的366倍。2014年高中生出国留学人数仍将保持15%左右的增长。低龄出国同样是逃避国内的高考;三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村学生因学致贫,出现大量弃考现象,除今年外,前几年高考报名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痛下决心转型,别无他路。基础教育要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高水平大学要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普通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吸引和鼓励孩子们爱上书本,爱上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冲动。我非常赞成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提出的教育应该设法找回人类的天真的提法,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去追求真理,探究社会。我们的教育所要造就的是有着苏格拉底那样天真的人,他明明可以有活路,为了心中的学问和人类的天真,可以去赴死。教育也要造就阿基米德这样的天真,即使士兵的刺刀对着他,他仍然说,请不要把我画在地上的圆给踩坏了。胡适先生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就怎样,往往看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英国19世纪的两个哲人,密尔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爱好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史的一个重镇。胡适认为,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6个钟头抹桌子的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6个钟头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这些故事说明,创新人才很多时候不是通过灌输知识来培养的,而要靠唤回他们内心的天真,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这样人才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来。周国平认为,保护好孩子的天性,比送他上名校更重要。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也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奇妙,才激发他后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爱因斯坦到乔布斯,都是以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改变了世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最近,一部名为星空日记的微电影在网上热播,故事很简单:男主人公何晓东小时候就有摘星星的梦想,却遭到包括父亲和周围人的嘲笑,后来在大学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下,最后梦想成真,理想照进了现实。我想,这种摘星星的梦想,就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创新的萌芽。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让他们敢想,敢于想像那些别人没想到的,看似不可能的事;敢说,就是让他们敢于说人家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对权威,对原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和挑战;敢为,就是让他们敢于把梦想付诸行动,以摘星星的勇气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开创性,原创性工作。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坚毅。只要我们重视塑造孩子坚毅的品格,保护好他们的梦想和激情,让创新之风在万千校园弥漫开来,创新人才一定会成批涌现。

这一天,值得期待!

汪大勇 2014年8月2日